在和新的Sigma 50mm F1.4 ART (全幅鏡頭) 接觸後,對Sigma新的ART家族眼睛為之一亮,接近理想的暴力解析力實在幾乎無人能敵,所以就開始尋找其他鏡頭之旅,突然發現Sigma在去年也有為M43系統出過三隻ART系列的鏡頭,分別是Sigma 19mm F2.8 DN ART、Sigma 30mm F2.8 DN ART、Sigma 60mm F2.8 DN ART,看官方的MTF圖表都是十分理想的好鏡頭 (尤其是60mm那支真是誇張的好),但19mm F2.8、30mm F2.8這兩隻實在有點雞肋,焦段不廣不長,光圈也不是特別大,所以目標就轉向60mm那支鏡頭,等效120mm F2.8的鏡頭在人像、部分風景可是十分好用呢,加上價錢這三支都大約只是NT$ 5500左右的價位帶,實在佛心到了極點...
先看看有多利?
本文開始之前,先分享一張F2.8光圈全開的實拍,紮實的程度實在令人愛不釋手呢。
▲Panasonic Lumix GM1, Sigma 60mm F2.8 DN ART, ISO 125,F2.8,1/80s
▲上圖 100% 裁切
重點規格
由規格來看這支等效120mm F2.8的鏡頭僅約不到200g的重量,十分輕巧好帶,等效 0.28X 的放大率雖然不算很大,但日常使用尚算在足夠的邊緣,最可惜的地方當然是沒有防手震,但如果是使用GX7或者Olympus體系的朋友就較沒有煩惱,看在價錢的份上,這樣已經十分好了。
鏡片組成 |
6群8枚 (1枚非球面鏡片,1枚低色散鏡片) |
防手震技術 |
沒有 |
焦距 |
60mm (等效120mm) |
視角 |
20.4°(對角) |
光圈葉片 |
7片 (圓形光圈) |
最大光圈 |
F2.8 |
最小光圈 |
F22 |
最近對焦距離 |
0.5m |
最大放大率 |
0.14x (等效0.28x) |
鏡頭口徑 |
Φ46mm |
體積 |
61 x 56mm |
重量 |
190g |
外觀持色
這系列鏡頭的上一代是 EX DN 系列,規格是相同,但新的DN ART光學結構有更新,同時外觀塗裝亦有大幅度的變更,金屬順滑鏡頭的設計還真是不常見,有銀黑兩種顏色可以選擇。剛到手時質感一流,但最大問題是這個新塗裝極易受傷,稍為和其他物品,如鏡頭放在一起時就會磨到,留下明顯的痕跡,筆者大約使用2-3週後鏡頭已經變成「花面貓」,反正在一條痕出現之後我已經對其外觀放棄,拍得好才是重點吧...
新版鏡頭除了鏡片更新之外,同時使用了新開發的線性自動對焦馬達,類似磁浮鏡片的設計,所以在對焦時安靜無聲,錄影時就顯得更為合適,不過也因為這樣的設計,在沒有使用時搖晃鏡頭可以聽到「聲音」,因為還沒有通電時那塊對焦鏡片沒有「掛上」所致,不用擔心。
▲Sigma 60mm F2.8 ART 屬中望遠的人像鏡範圍,但仍輕巧好帶
▲隨附的鏡頭前後蓋質感良好,前蓋的設計在使用時更為安心好用
▲雖然我不迷信產地,但看到Made in Japan還是覺得挺不錯的
▲鏡頭下方的 A 說明了他屬於 ART 家族一員
▲裝在GM1上的 Sigma 60mm F2.8 ART 依舊是十分合拍好用
變形與邊緣畫質
先來看看以下官方提供的MTF圖表,這... 還只是 F2.8 光圈全開時的表現,居然全開下有這麼強的解析度,實在是太少見了。
▲這近似水平還很貼近1的MTF圖,很少見吧... 別忘了這還是F2.8時的表現
除了解析度爆表之外,變形?Sigma 60mm F2.8 DN ART會問你那是什麼玩意...
▲變形在Sigma 60mm F2.8 DN ART上是接近不存在的
中心畫質更不用是,無論是不是光圈全開下皆十分銳利紮實,邊緣畫質在F2.8光圈全開下可以見到有極輕微的失光及較中心鬆散一點點,光圈縮至F4後已可達最佳解析力,一直至F8皆有極良好的畫質,所以使用本鏡頭可以安心使用F2.8直接拍攝,但光圈縮至F11以下時,解析度會稍微下降一點,F22當然更不用說,是最差的光圈帶。
▲左:F2.8,右:F4 的邊緣100%裁切
▲左:F5.6,右:F8 的邊緣100%裁切
近拍及進一步近拍的方法
按規格來看,Sigma 60mm F2.8 DN ART的最近拍攝距離是 50cm,等效放大率是0.28x,說不上大,但生活勉強夠用。不過,筆者心裡想,如果有辦法為這此解析度怪物加強近拍能力,是不是可以某程度上取代微距鏡頭呢?所以就翻出了接寫環...
筆者之前就有買了一組 Meike (for M43,當然) 有帶電子接點的接寫環 (或稱延伸套筒,extension tube),顧名思義是可以增加了鏡頭的對焦距離,從而令近拍能力變更好。這一組接寫環分別有10mm及16mm兩種長度的套筒,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,距離越長放大率也會變得越高,而且這種接寫環中間是無鏡片存在,理論上不會影響畫質,只是接上鏡頭使用時無法在無限遠處合焦,只能在近距離合焦。至於畫質影響部分,增加距離拍攝畢竟會變成使用到非原本鏡頭設計的部分,所以還是有可能令畫質下降。
▲Sigma 60mm F2.8 DN ART與 Meike接寫環
▲與接寫環合體後體積不會有太大的改變
就結果來看,當然兩隻接寫環一起使用時可以達到接近真正微距鏡頭的能力,但此時的就連中央畫質也明顯下降、對比度降度,實用性不高。單獨使用10mm或16mm時表現明顯好上很多,尤其單獨使用10mm接寫環時,畫質完全沒受影響,雖然放大率不像後者的強,但實用性最佳,也是筆者最常用的組合。
▲左:原本60mm ART最大的近拍能力,右:接上10mm接寫環時的近拍
▲左:接上16mm接寫環時的近拍,右:同時接上10mm及16mm接寫環時的近拍
如果對上面的格子圖還是沒有概念,看看戶外實拍的差別吧,其實可以看出用10mm接寫環時的近拍放大率已經十分理想好用。
▲左:原本60mm ART最大的近拍能力,右:接上10mm接寫環時的近拍實拍
▲左:接上16mm接寫環時的近拍,右:同時接上10mm及16mm接寫環時的近拍實拍
▲左:原本60mm ART最大的近拍能力,右:接上10mm接寫環時的近拍實拍
帶去夜拍又如何?
雖然等效120mm好像很長,但其實和一般風景攝影一樣,透過長鏡頭下可以看到很多廣角鏡頭看不到的細節,尤其這支鏡頭解析力高,在此類拍攝時就更為有利,晚上的對焦表現同樣不用擔心,準確度及速度無疑慮,星茫在光圈收至F8左右也會開始變得明顯。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8,4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16,25s
小結
這支鏡頭無論是體積、重量、價位及實戰表現來說,是無可挑剔的「必買」鏡頭之一,這樣的焦段當然是人像攝影的利器,半身人像時可以效果的營造景深,即便是全身人像,掌握好距離時,背景亦可有美麗的呈現,至於風景攝影上,長焦段亦有長焦段的使用方式,並不是一定要廣角才能拍風景。加上接寫環的延伸,小小一個圈圈就為60 ART加強了近拍能力,實戰能力是目前筆者最喜好的鏡頭之一,較為可惜是那個容易受傷的外觀及無防手震,不過這些對於他超強的實戰結果來說,完全沒有關係。
更多實拍
本篇所有圖片皆使用GM1及Sigma 60mm F2.8 DN ART的JPEG直出實拍,未作任何修改,未經同意,請勿任意轉載,更不能使用於任何未經授權商業行為。(圖/文 阿奇)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2.8,1/8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200,F2.8,1/25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600,F2.8,1/8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400,F4,1/125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2.8,1/8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3.2,1/25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2.8,1/20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2.8,1/16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2.8,1/20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25,F3.5,1/1000s
▲Panasonic Lumix GM1,Sigma 60mm F2.8 DN ART,ISO 1600,F2.8,1/200s
延伸閱讀
本文部分內容取自筆者的新書「用實拍挑戰GX7 x GM1」,如果對M43系統有興趣的朋友,十分推薦筆者的新書,除了有此兩相機的介紹外,還有大量鏡頭使用心得分享,更有不同情境下使用M43拍攝上的考慮。
連結: http://dcaid.com/index.php/books/2-gx7-x-gm1
{jcomments on}